預防肌少症:保持肌肉健康,提升生活品質
- 好藥坊
- 2月2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肌少症(Sarcopenia)是指隨著年齡增長,骨骼肌肉量和肌力逐漸減少的現象。這種情況在老年人中尤為普遍,可能導致行動能力下降、跌倒風險增加,甚至影響生活品質。本文將深入探討肌少症的定義、成因、影響,以及如何透過飲食和運動進行預防和改善,並結合台灣的相關統計資料,提供全面的衛教資訊。
一、肌少症的定義與診斷
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,骨骼肌肉量和肌力逐漸減少的現象。這種情況在老年人中尤為普遍,可能導致行動能力下降、跌倒風險增加,甚至影響生活品質。根據亞洲工作小組 (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, AWGS) 的定義,肌少症的診斷主要依據以下三項指標:
肌肉質量減少:可透過雙能量X射線吸收測定 (DXA) 或生物電阻抗分析 (BIA) 評估。
肌力下降:通常以握力測試作為評估標準。
身體功能減退:如步行速度減慢、起立測試時間延長等。
當個體同時出現肌肉質量減少和肌力或身體功能其中之一下降時,即可診斷為肌少症。

二、肌少症的成因
肌少症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,主要包括:
老化: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蛋白質合成能力下降,導致肌肉質量減少。
活動量減少:缺乏運動或久坐的生活方式會加速肌肉流失。
營養不良:蛋白質攝取不足或營養吸收不良會影響肌肉的維持和修復。
荷爾蒙變化:如睪固酮、雌激素和生長激素水平下降,影響肌肉代謝。
慢性疾病:如糖尿病、慢性腎病等,可能加速肌肉流失。

三、肌少症的影響
肌少症對個體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有多方面的影響,包括:
行動能力下降:肌力減弱使日常活動如行走、上下樓梯變得困難。
跌倒風險增加:肌肉控制能力下降,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。
生活品質降低:行動受限可能導致社交活動減少,影響心理健康。
醫療負擔增加:因跌倒或其他併發症住院,增加醫療支出。

四、台灣肌少症的現況與統計
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資料,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,約有10%罹患肌少症。隨著人口老化,預計未來肌少症的發生率將持續上升。此外,研究顯示,台灣女性長者的肌少症發生率高於男性,這可能與女性在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和骨質密度下降有關。
五、預防與改善肌少症的方法
預防和改善肌少症需要從多方面入手,主要包括:
規律運動
有氧運動:如快走、慢跑、騎自行車等,每週進行3至5次,每次20至60分鐘。
阻力訓練:如重量訓練、彈力帶訓練等,每週2至3次,有助於增加肌肉質量和力量。
有氧運動可預防和改善肌少症 均衡營養
蛋白質攝取: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.2克蛋白質,來源包括魚、肉、蛋、豆製品等。
高蛋白粉補充:對於食物攝取不足或需要額外蛋白質補充者,可選擇高蛋白粉,每日適量補充,以支持肌肉合成與修復。
維生素D補充:有助於肌肉功能和預防跌倒,建議適量曬太陽或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,如深海魚類、蛋黃等。
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,如深海魚類、蛋黃等 定期健康檢查 透過定期檢查,及早發現肌肉質量和功能的變化,及時採取改善措施。
六、結論
肌少症是可以預防和改善的健康問題,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,如適當的運動、均衡的營養攝取和定期健康檢查,可以有效減緩肌肉流失,提升生活品質。台灣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,因此肌少症的預防與管理應成為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,以確保老年人能夠健康且有尊嚴地生活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