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癌症排行與防治

作家相片: 好藥坊好藥坊

癌症不僅是全球性的健康挑戰,也是台灣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議題。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,癌症自1982年起連續40餘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,2022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達到51,632人,占總死亡人數的25.7%。隨著人口老化和生活方式改變,新發癌症人數逐年攀升,110年(2021年)統計顯示,全台新診斷癌症病例達121,762人。這意味著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確診癌症。了解台灣癌症排行的最新趨勢,不僅能幫助我們認識疾病的嚴重性,也能鼓勵民眾採取行動,透過早期發現與預防降低癌症帶來的威脅。



癌症自1982年起連續40餘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
癌症自1982年起連續40餘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

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《11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》;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《110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》,2023年11月9日。



 

台灣十大癌症排名概覽


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,台灣新發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306.5人,顯示癌症仍是國人健康的主要威脅。以下是110年十大癌症排名(男女合計)與其發生人數:


  1. 肺癌 - 15,548人

  2. 大腸癌 - 15,152人

  3. 女性乳癌 - 14,114人

  4. 肝癌 - 10,536人

  5. 口腔癌(含口咽、下咽) - 8,316人

  6. 攝護腺癌 - 7,258人

  7. 甲狀腺癌 - 5,012人

  8. 胃癌 - 4,732人

  9. 皮膚癌 - 4,156人

  10. 胰臟癌 - 3,012人


從趨勢來看,肺癌在110年首次超越大腸癌,成為新發病例最多的癌症,這與空氣污染日益嚴重及非吸菸者肺癌比例上升有關。大腸癌則因飲食西化持續名列前茅,而胰臟癌從109年的第12名上升至第10名,顯示其威脅不容忽視。此外,女性乳癌和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在年輕族群中逐漸上升,值得特別關注。




女性乳癌和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在年輕族群中逐漸上升
女性乳癌和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在年輕族群中逐漸上升

出處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《110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》,2023年11月9日。



 

主要癌症分析


以下針對前五大癌症進行深入分析,探討其成因、風險因子與趨勢:


  • 肺癌:新發人數15,548人,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39.2人,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。台灣肺癌的特點在於非吸菸者(尤其是女性)比例較高,僅約50%患者有吸菸史,顯示空氣污染(如PM2.5)、二手菸及烹飪油煙可能是重要因素。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8歲,老年族群風險較高。


  • 大腸癌:新發人數15,152人,多年穩居前列,與高脂肪、低纖維的飲食習慣、肥胖、缺乏運動及遺傳有關。發生年齡中位數66歲,但近年30-50歲族群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,可能與速食文化普及相關。


  • 女性乳癌:新發人數14,114人,是女性癌症之首,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70.9人。風險因子包括晚婚晚育、未哺乳、肥胖及家族史。發生年齡中位數57歲,相對年輕,早期篩檢(如乳房X光攝影)能顯著提升存活率。


  • 肝癌:新發人數10,536人,與B型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度相關,約70-80%患者有肝炎病史。其他風險包括酗酒與脂肪肝,發生年齡中位數67歲。疫苗接種與抗病毒治療已使肝癌發生率逐年下降,但仍需警惕。


  • 口腔癌:新發人數8,316人,台灣男性特別高發,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28.5人,主要與嚼檳榔、吸菸及喝酒有關。發生年齡中位數59歲,多見於勞動階層,顯示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。


這些癌症的分布反映了環境、生活習慣與醫療進步的交互作用,值得民眾深入了解並採取對策。



空氣污染(如PM2.5)、二手菸及烹飪油煙可能是肺癌的重要因素
空氣污染(如PM2.5)、二手菸及烹飪油煙可能是肺癌的重要因素

出處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《110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》,2023年11月9日;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《十大癌症介紹》。


 

預防癌症的實用建議


癌症雖有部分不可控因素(如遺傳),但約40%的病例可透過生活方式調整預防。以下是針對台灣常見癌症的具體建議:


  1. 戒菸戒檳:吸菸是肺癌、口腔癌的主要原因,每年約20%的癌症死亡與菸草相關;檳榔則是口腔癌的頭號元兇。戒除後5-10年,癌症風險可大幅降低。


  2. 健康飲食:多吃高纖維食物(如蔬果、全穀類),每天至少5份(約400-500克),能減少大腸癌風險;少吃紅肉(每周不超過500克)與加工肉品(如香腸、火腿),避免致癌物累積。


  3. 定期篩檢:政府補助的「五癌篩檢」包括:


    • 大腸癌:50-74歲民眾,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。


    • 乳癌:45-69歲女性,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。


    • 口腔癌: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者,每2年一次口腔檢查。


    • 子宮頸癌:30歲以上女性,每3年一次抹片檢查。


    • 肝癌:高風險族群(如肝炎患者),定期超音波與血液檢查。 114年起,篩檢年齡範圍將進一步放寬,民眾可多加利用。


  4. 運動習慣: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(如快走、騎腳踏車),可降低大腸癌、乳癌及肝癌風險,並改善整體免疫力。


  5. 控制體重與環境暴露: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相關,維持BMI在18.5-24之間為佳;減少暴露於空氣污染與二手菸,避免肺癌風險上升。



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相關
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相關

出處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《公布110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 五癌篩檢定期做 早發現早治療》,2023年11月9日;台灣癌症基金會衛教資訊。


 

行動從現在開始


癌症雖然威脅巨大,但並非不可抗拒的命運。台灣癌症排行的變化提醒我們,環境與生活方式對健康的深遠影響。從戒除不良習慣到參與篩檢,每個小行動都能成為遠離癌症的關鍵一步。醫療科技的進步也讓早期發現與治療的成功率大幅提升,例如肺癌五年存活率在早期診斷下可達70%以上。讓我們從今天開始,為自己與家人打造更健康的未來!



環境與生活方式對健康的深遠影響
環境與生活方式對健康的深遠影響

出處:衛生福利部《11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》;西園醫療社團法人西園醫院《國人最新十大癌症排名─五癌篩檢定期做 早發現早治療》,2024年2月6日;台灣癌症基金會《癌症存活率數據》。



コメント


聯絡我們
bottom of page